本文旨在闡明老子在締造出「武術」的同時,也就規範出了「武德」及其內容。由於至今人們不懂老子及其《道德經》,即不懂老子的武學、武術,故才產生了將「武德」庸俗化、簡單化、形式化的現象。

武林

中國武林歷來注重「武德」修養。而「武德是什麼呢?今天武壇有人謂「習武之人要做到『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 』」,認為這就是中國的武德;又有人謂「在擂台比賽中做到『隆禮重儀』,行以『抱拳』之禮」,認為這就是中國的武德,等等。其實,這是對「武德」庸俗化、簡單化、形式化的認識。因為,中國武林真正的「武德」源於中國先秦時期的老子。也就是說,老子在締造出「武術」的 同時,也就規範出了「武德」。正是如此,老子的「武德」思想在中國武林中傳承了三千年。

那麼,老子的「武德」思想是什麼呢?

要弄清老子的「武德」思想,首先就要了解老子的「道」、「德」思想的關係。而老子的「道」、「德」思想的關係是怎樣的呢?

表現在:

一是老子講「道」、「德」一統,即「道」是「德」,「德」是「道」。這種關係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。即,如果「道」是水,那麼「德」就是盛水的容器。而在「水」與「容器」之間,它們二者不可缺一。故「道」與「德」它們的「一統」性就表現為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」。在這裡,老子的「道」即為「武術」,即「武術之道」;老子的「德」即為武術的「思想行為規範」即為「武德」。由此可以說,「武術」是「武德」,而「武德」也是「武術」。

二是老子講「道」高則「德」高,「德」高「道」也高。反之,「道」低則「德」低,「德」低「道」也低。因此,在「武術」與「武德」之間,「武術」高則「武德」高,「武德」高也必然「武術」高。反之亦然。

三是老子講「以德洽道」。老子基於「德」高則「道」高的認識,進而 提出了 「以德治道」的思想。因此,老子認為,在習武之中只要注重「德」的修養,並不斷地提高「德」,就能夠達到實現「道」高的目的。這也就是說,只要注重「武德」的修養和提高,就能達到提高「武術」的目的。

可見,老子的「道」、「德」思想關係給正確認識「武德」奠定了基礎,特別是老子的「以德治道」思想則提出和規範了「武德」的內容。

具體說,老子「以德洽道」的思想通過「得道」(即講如何得到和提高武術)和「治道」(即講如何保證「武術」不走入邪道)這兩個方面,揭示了「武德」的內蘊。

從「得道」方面來看。

對此,《道德經》講得很明確,即老子要求:一是要做到喜歡道。老子說:「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,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」;二是要做到「圖難於小、於易」,勤學苦練,循序漸進。老子說:「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」。又說:「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。天下難事必作於易」。又說:「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」;三是要做到博古通今,「知人知已」,揚長避短。老子說: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。是謂道紀」。又說:「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國觀國,以天下觀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」。又說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」;四是要做到不自滿,不驕傲。老子說:「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;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」。老子認為,得道之人表現為「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」;五是要做到符合規律。老子說:「眾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似鄙。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」。「母」即「規律」之意。這裡即指老子的「柔弱勝剛強」規律,即「武術」的根本理念。

武術

上述這五個方面,就是老子在「得道」上對「武德」的要求。並認為,只要做到這些,就能得到道,即得到「武術」並提高「武術」。

因此,老子在「得道」上對「武德」的要求,其根本,就是要以「柔弱勝剛強」為理念,認真、踏實的習練武術,循序漸進,以求達到精益求精的境界。

從「治道」方面來看。

其分兩個方面:

一方面。《道德經》將「治道」也講得很明確,即老子要求:一是要做到「忘我」、「無私」。老子說:「{道}生之{德}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。是謂玄德」。又說「是以聖人後其身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」、「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」;二是要做到「愛民」、「順應民心」。老子說:「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」。又說: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」;三是要做到「契約」、「平等」。老子說:「和大怨,必有餘怨,安可以為善?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」。又說:「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」;四是要做到「正義」、「公平」。老子說:「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」。其中的「道」,從老子的「道德一統」的思想去看,它就是「德」。而其中的「德」,就是指的上述「忘我」、「無私」,「愛民」、「順應民心」,「契約」、「平等」的思想。而這些思想和觀念,正構成了「正義」、「公平」的本質內容,和構成了衡量戰爭是否「正義」、「公平」的判別標準。同時,老子又說:「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」。又說:「夫唯兵者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」。又說:「殺人之眾,以哀悲蒞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」;五是要做到「無畏」、「不怕死」。老子說:「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」?在老子看來,有了 「無畏」、「不怕死」的這種膽量和氣魄,必然會表現出「道高」來,而「置於死地而後生」。

上述這五個方面,就是老子在「治道」上對「武德」的要求。並認為,只要做到這些,就能視「武術」為「百姓」和「天下蒼生」所共有,並用「武術」去反抗「霸道」和「暴政」,實現社會的「正義」和「公平」,從而保證「武術」走入正道,而不是邪道。

另一方面。與此同時,就「治道」來說,還離不開老子的「善」、「惡」判斷觀。

對此,老子說:「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,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」;老子又說:「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」。可見,正是在「不善良的人」變得「善良」,和「不誠實的人」變得「誠實」中,和在「不善良的人」不接受「善意」,「不誠實的人」不接受「信任」,甚至反目相向、滋事尋仇中,充分表現出了老子的「善」、「惡」觀念。這就是,老子認為的「善」就是「以德報怨」。相反,老子認為的「惡」就是「以怨報德」。

可見,老子的「以德報怨」和「以怨報德」,無疑的成為了人們立身處事,分清「為善」、「為惡」的判斷標準和取捨根據。而特別是,它在「武術」中對「武德」的規範尤其顯得重要。

因為,在武術較技中,充滿著「怨」。而什麼叫做「怨」 ?就是指在武術較技過程中的那殘酷的,甚至是血淋淋的打鬥的一面,以及由此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挨打的怨情、怨恨、怨仇。這正是所謂「拳腳之下有哀聲」的真實寫照。而這種「怨」就直接與「武德」聯繫在了一起。

具體說,面對這「怨」,有兩種「善」、「惡」態度。

其中,就「善」來說,即面對「怨」而採取了「以德報怨」的態度。也就是說,指在武術較技過程中,遵守「契約」或者「約定」,做到「破樁為度」,即「點到為止」,不蓄意傷人,不痛打落水狗,即做到「拳認真,力不認真」,旨在「以藝服人」。這樣做,就是「善」,這就是老子所倡導的「武德」,即「以德服人」。因為,在這種情況之下,儘管其間也有「怨」,但怨者只會自怨技不如人而甘願服輸。

而就「惡」來說,即面對「怨」而採取了「以怨報德」的態度。也就是說,指在武術較技過程中,蓄意違背「契約」或者「約定」,不以「破樁為度」、「點到為止」,而是蓄意傷人,痛打落水狗,甚至於至人死命,即做到「拳認真,力更認真」,旨在「以力服人」。這樣做,就是「惡」,這就是老子倡導的「武德」所不允許的。因為,在這種情況之下,儘管其間也有「怨」,但怨者不會自怨技不如人,相反則是強詞奪理,尋釁滋事,忌恨報復。

武術

自然,如果面對敵人,自當別論。

因此,從老子的「善」、「惡」觀而反映出來的「以德報怨」,無疑的,這也構成了「武德」的一大基本內容。

歸納起來,如上所述,老子的「武德」思想有著三個方面的內容。這就是:一是以「柔弱勝剛強」為理念,認真、踏實習練武術,力求做到精益求精;二是要保證和規範「武術」走入正道,而不是邪道;三是在武術較技中要做到「以德報怨」,即「以藝服人」、「以德服人」。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,並由此構成了老子「武德」思想的全部內容。只要做到這些,則會「武德」愈高,隨之「武術」愈高。

老子的「武德」思想一經產生,便在中國武林中傳承了三千年。儘管今天的中國武術已然式微,但人們仍然可以依稀看到老子的「武德」思想對民間武術門派的影響。

這裡,以盤破門為證。

盤破門,是老子於峨眉山創道教,並因創造「盤破」拳法而留名。後來亦為峨眉派的骨幹和中堅。其已延續三千年,只是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才逐漸消逝。但是,在其門規、口訣等等之中,都可以看到老子「武德」留下的痕跡。

比如:

其一、盤破門門規之一,規定「八不打」。即對八種人不能與之較技、「搶手」。

這八種人按現在的四川話來說就是:「瓜」、「黃」、「頂」、「沖」、「瞎」、「聾」、「跛」、「駝」。

其中,「瓜」者,就是現在成都人稱為的「瓜娃子」。因「瓜娃子」涉世不深,不通事理,缺藝少德,與之有理難以說清,如非要拳腳相見,謹防打出禍事,故不能打;「黃」者,就是四川人叫的「黃蜂子」。因「黃蜂子」光有蠻力,而不懂打法,不懂規則,不懂勝負,無藝無德,與之有理難以說清,如非要拳腳相見,謹防打出禍事,故不能打;「頂」者,就是四川人叫的「咬卵犟」。因「咬卵 犟」就是靠的一副嘴巴,對任何道理都不服,都要爭個勝,少藝缺德,也與之有理難以說清,如非要拳腳相見,也謹防打出禍事,故不能打;「沖」者,就是四川人叫的「沖殼子」。因「殼子客」靠了一副嘴巴專門來哄騙眾人,自我吹噓,無藝無德,與之講理會越說越不清,到頭來是謠言滿天飛,如非要拳腳相見,也謹防打出禍事,故不能打。

至於「瞎」、「聾」、「跛」、「駝」,則屬於殘疾人。因為在體能上已經不對等、不公平了,哪裡還存在著較技的可能?

可見,這一門規要求「為善」、不「為惡」,和不欺負弱者。這是盤破門「武德」的反映。

其二、盤破門門規之二,規定武術較技不能打要害,不能下毒手,即又表現為「八不打」,即:

一不打太陽為首;二不打對正鎖口;三不打中心內壁;四不打兩脅太極;五不打海底撩陰;六不打兩腎對心;七不打尾閭鳳府;八不打兩耳扇風。

可見,這一門規要求在武術「搶手」中「不打要害」,「不蓄意傷人」。這是盤破門「破樁為度」、「點到為止」的旨在「以藝服人」、「以德服人」的「武德」反映。

其三、盤破門《教徒歌》注重「信」、「義」,其中說「教徒未知他天命,平時調查原與因。三年五載知心術,方才傳給有義人。世上無義多得很,冷眼觀看不留情……」。又有盤破門如「老師引進門,修練在個人」等等口訣之中都反映出了「要把武術納入正道,而不是邪道」的「武德」精神。

綜上所述,老子在締造出「武術」的同時,也就規範出了 「武德」。然而,由於至今人們不懂老子及其《道德經》,即不懂老子的武學、武術,故才產生了將「武德」庸俗化、簡單化、形式化的現象。因此,重新認識老子的「武術」和「武德」,乃是恢復和發揚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的當務之急。

文/姚文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50937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